登录 
工匠百科
V:gjbaike
  1. 工匠百科 > 工匠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刻《莆田留青竹刻》竹刻名家“刘志高”访谈录

作者:工匠百科 日期:2022-11-26 13:03:36 点击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竹刻《莆田留青竹刻》

竹刻名家“刘志高”访谈录

人文艺术

“艺”可以悦人耳目

“道”是震撼心灵的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1)

竹刻《莆田留青竹刻》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2)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3)

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2017年3月12日经国务院同意并发布。

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向来重文教兴盛的莆田,“艺”道斐然。

今天有幸走近古老而又崭新的艺术学科带头人及陷地留青(又称莆田留青竹刻)开创人,刘志高教授的工作室,了解一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4)

刘志高,字镏青、竹尘,号卧龙山人。

竹刻名家,开创陷地留青刻法,擅长文博研究、杂项彫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刻《莆田留青竹刻》名录,国务院审批《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首批国家目录。主体负责人,保护单位负责人及代表性传承人。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传承技艺与文化研究"课程主要负责人,竹刻艺术专业方向负责人,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类艺术学学会-艺术与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5)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6)

个人采访

01.

问:目前竹刻艺术的社会价值

刘志高(以下简称刘):我国竹刻艺术作为国家级第一批重要的非遗项目,艺术形式作为雅器皿及文玩的重要成员,其成就十分突出,审美意义也非常特殊,近年来历代名家名作在国际大拍卖行上、几百万上千万拍出,且在西方国家级博物馆争相收藏,说明的艺术价值越民族性越是世界性的。这里我就不做恰如其分的评价,及凌云处尚虚心,竹解虚心嘛!我代表刘氏一门唯一的继承者,三十年如一日,在先贤的积累下的经验,开创了独立审美形式的陷地留青,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代表了莆田留青竹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项目的核心文化遗产。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7)

踏花归去马蹄香

02. 

问:莆田竹刻与其他流派的风格特征的区别

刘:传统留青,顾名思义是在竹青皮做留与不留的艺技工夫,青筠表物像,青底纤维层做底色,运用虚实手法做书画,再创造文章。历史上起源于江浙沪一带文人开创,因文人墨客喜欢参与文房雕刻的影响,也因江浙一带的竹子小,受霜寒多,青筠层薄,易红的材料语言气质,两者之间筑造的传统留青的艺术风格。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8)

传统留青  《望归》

陷地留青(莆田留青竹刻),是把青皮做底色主调,所刻物像陷入不同竹纤维层之间,深度和厚度可以无限制放大,而不同纤维层的色彩搭配要点在过渡青皮做阴阳转换手法,重要是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大型屏风作品上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厚重感等特征,不仅可成为独立观赏性艺术,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这些特点也跟莆田的竹子材料有直接关系。莆田市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竹子受寒少,竹子大,青筠厚,纤维细。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9)

陷地留青无鬼伤脑经

从审美形式上,刻法刻意上,各流派都不相同,但在体现竹文化的气质上和人文的格调上审美情趣是统一的。因为竹刻艺术中重"道"(文化内核与人文精神)和"艺"(技能与技法)两者兼融,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四者合金。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10)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11)

所以不同区域,不同需求,只能各具手段,各开境界。入隆冬采选、精心热洗,经年累月的冷热物理处理方法,使之无燥裂之性,粗细厚薄有度,密度硬度匀称,色泽艳丽,才能尽显竹材之美,再运艺技其得大美之下生出灵气。使之自然美与艺术美二者渗透,相得益彰的艺术表现形式。

03.

问:您对当下竹刻艺术的发展有哪些见解呢?

刘:竹刻艺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定性是糢糊的,从"艺"的角度是工美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的內涵里是有独立的哲学命题,审美体系也是完善美育的艺术学科。

“艺”可以悦人耳目,“道”是震撼心灵的。目前从艺者多,学艺简单,以艺卖相,艺在于索取,道是付出的,道需要下学上达,不可言教,是几十年、一辈子去积累,还需耍人力物力资源支撑,更要有环境条件和成长的土壤。所以竹刻家不是刻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12)

《一苇渡江》

反观今天的工美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影响当代生活的审美意识者少之又少,你说只有索取,它如何发展呢!传统文化要如何传承与发展,是社会性课题。我认为首先摒除伪善、荒诞、故弄玄虚,在前人或古人身上学点艺技,就是大师,多么谬论。回归淳朴和真实,社会定会山回路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相信社会绝大多数人有着真善美的理性心境的。

04. 

问:对竹材的要求有哪些特殊的方法呢!

刘:竹子是一种本草植物,又称百日草。竹子像茶叶一样,不同区域用不同方法处理,竹身上宝贝是留青层及竹纤维层,都需要人工精心保养。采划人工热洗处理、人工保养处理,保存艺术处理等漫长的流程才能体现价值,才能变成有价值的竹材,才能提高各个生活领域中运用。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13)

竹子的特性决定了不能工业化处理方式,当今社会用化学品快速处理,直接报废使用。竹材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工业化生产。波浪型的青筠保护下最好的纤纬层直接废了,只能人工提取方式,人工护养方式、人工磋刷等过程,才能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竹质社会价值。


竹子通过人工艺术处理流程,产生巨大的运用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14)

我国竹资源森林覆盖率7/100,分布16省。竹农上亿,手工艺术化流程所产生出来人工就业和人工附加值经济收入来源。也对解决木材的缺乏问题,高品质竹品质出口创汇的四大价值。

当今对竹文化缺失,化学处理及工业化生产加工,底端而低级,竹品质下降及严重污染,加量的使用范围下降,卖母娶媳妇的行为,造成的资源浪费,竹农失去收入,这个竹文化的授培课题研究也是本项目的核心工作。

05. 

问:目前在莆田工美学院开设竹刻专业学科课程,有什么期待和对传承工作的意义。

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国家政策支持进入高校传承,我应约莆田工美学院林院长的邀请,在他的指导下开展手工艺术方向的课程研究工作,作为工艺美术学科的一个专业工作者,身为传承人的我是一份责任和使命。美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重点在于调心性、铸人格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莆田工美学院是莆田留青竹刻的传承人培育的最好的土壤。我作为本项目核心传人尽所能为,能否抛砖引玉,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力度。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14)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15)

竹刻 · 刻竹

在不大工作室空间里,每处空气里弥漫非遗文化的精髓,正是这些传递着世代延续的闪光的文化遗产“竹刻·刻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16)

百马图

竹子本为植物中"君子"竹内虚外直,但能凌云傲霜。文人山斋清供,使之器格高雅。刘志高先生秉持古风遗脉,将诗书画印文人四绝化境爱竹玩竹之素志,以"为学、有德、以成、推新"四目制学。

正如中国著名书法家、西泠印社社长钱君匋先生为他题写的《有酒做仙无酒做佛,恕气如竹喜气如兰》的词句。诠释出一种孤迥特立、独行不羁的人文精神。不求高贵而品自高,近世百艺衰颓之期,犹能清修雅伴,始终保持艺品不坠,所能仰之弥高。心灵物化之气格,格尽品修之要义,实至名归也,也印证了中国文博大家王世襄生先生前评论,当今工艺能超越古人唯有留青。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17)

竹人、竹子、竹刻三者之境同化一目,无论在器格、人格、气格正合君子不屈不骄之德,乃契合无间,叹观止矣。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18)

《  》

-竹尘-

舞动银梭的婀娜, 娉婷的站成伟岸, 

用素朴的心, 穿过海、横向天。

 汗水印下身影, 契合的永恒。

 那娇躯带着风的韵, 用爱织罗化海, 

淘沙着爱的种子,

 让阳光浸润, 穿梭于有生命的彼岸。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19)

八骏马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20)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21)

孔子家教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22)

《任重道远》

06. 

问:有些优秀文化在凋零状态当中,在此情形下,传统艺术要如何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建构良好的生态系统呢!

刘:优秀的传统艺术的抢救、保护以及转化、传承与发展的确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竹刻艺术与当地的竹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所以要以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去建构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带头多学科互动,及融各领域务实合作,与当代美术学、竹建筑设计,手工艺术学、汇聚工匠知识学、乳化人才培养,再植根于竹文化产业生态,就像山水一样,山有水而秀,水有山而灵。


福建竹资源丰富,拥有九大竹林产区,竹农户上百万户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竹艺术文化的植入,培养、衍生及乳化对竹生态文旅的发展,全面提升相互转化、深度融合具有战略意义。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23)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24)

07.

问:优秀的传统艺术的保护以及转化,传承与发展,要如何战略布局艺术体系呢?

刘:作为竹刻《留青竹刻》国家级项目的保护单位负责人之一,又是竹刻艺术保护与传承研究院理事成员,关于[2017]25号国办发文件精神要求:《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长保护编制纲要》可行性研究课题。根据本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推进,2021年的传承与发展计划,本计划主要研究方向《竹刻艺术与竹工匠知识的建构--以竹刻艺术学课题研究。关键词:工匠知识学、民族志转向、艺术人类学。

以往的竹刻艺术研究注重"科学性"而忽视了"艺术性"工匠知识学跨入策展的竹文化领域这一事实表明当代竹刻艺术文化研究以文字为载体的民族志转向"云形态模式的民族志。工匠的"云形态模式"生产提供了对于文化中"不可言传"文明体基因的探索维度。工匠知识学才能汇集不同文明、不同学种、不同地方性的经验与智慧的结合。以实现一个共生共荣的未来世界。弘扬竹文化社会学研究以前侧重"物质性"而忽略了"精神性与人文性"事实上、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天平上,一直存在着"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这个两级倾斜,才能除了用眼睛可以观测到了一部分逻辑关系外,还存在着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部分,更需要用心体悟的知识去探索方向。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25)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26)

08.

问:您是如何定性竹刻艺术及未来传承方式呢?

刘:竹刻成为独立艺术门类以来,一直是属于雅文化,就是与文人密不可分,与文化有不解之缘,无论竹刻如何发展,可以肯定地说,它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有人认为应该多汲取一些西方的艺术元素,让竹刻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融合,进而树立新的属性,如果说中国竹刻文化已经走向世界了,那么我认为世界人民接受和欣赏的恰恰是中国竹刻的民族性,正所谓“越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就更应该保持它的传统纯正。

我反对竹刻用工艺的复制性,套路性,形式主义发展弘扬,任何一个艺术都是历史的、民族和时代的,所以它更重要的对传统的追溯和回归,文人竹刻要创新,就必须延续传统文化而不违背时尚,能创新而不带弊病及异形的发展,竹刻作品水平高低要有一个鉴赏和审美的理论体系,以竹子为载体,以刀刻意,贯穿着一条情感的暗线,目的在于拨动心弦,抚慰心灵,也不知是谁提倡竹刻要产业化,我觉得竹刻不能产业化,产业化是竹刻的伤害,竹刻的发展不是做大做强,而是创造经典,对于竹刻我们要做的工作在于普及,教学,研究。让更多的人喜欢参与,不是普及艺术家,我觉得竹刻文化在当代纷杂文化浪潮中逐渐丧失自己的语言,由文学表达的转向工艺套路目的转变,这是需要严肃对待的紧迫问题,从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趋势看,思想观念表达正在悄然让位于形式功能,令人担忧的是竹刻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会被视网膜艺术所冲淡,令人欣慰的是仅有一批有志于竹刻文化传承的耕耘者并肩而立,因他们身上有竹子身上那根骨气铮铮的筋,他们没有也不能因盲目自卑而止步不前,也不会因盲目自大而陷入保守,只有竹人超越现实的功利,真正深入传统文化的研究,方能幻化出文人竹刻的经典,这种情操与风骨才能洗净身上的奴颜与媚骨,才能提升到深邃的境界,因为竹刻家不是刻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

09. 

问:“竹刻艺术”国家级非遗项目与美术院校合作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有那些!

刘:研究方向

为了有序推动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华优秀文化、重点非遗项目的深度合作,促进艺术与生活样式设计的成果转化,走研究、创作、大学生创业的融合发展之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合优秀学者、非遗传承人、集聚大学生创业为抓手,夯实艺术与生活样式设计的研究和创作基础,配置跨学科、高水平的学术力量,深耕中国式手工艺术概念的"人文主义"当代美学的创新土壤,以手工为核心的艺术化生活样式的设计领域,开展联合研究课题,重点包括,传统工艺振兴,生活美学,公共艺术,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创新,消费与生活方式的研究等方向,联合开发艺术衍生品、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推动文创产品的生产链的构建,重构文化与生活美学的关系,旨在凝胶前瞻性的创造力的培育及创业实践经验的养培体系。

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28)

刘:发展目标

构建‘研究-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中国生活样式创新共同体”,以中国民族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以竹文化这个文明体"案例来“引领一种国际生活潮流”的目标。设计师和艺术家及大学生都可以参与和表现自己的舞台。能引领什么样的潮流?这种潮流一定是具有中国的特色和中国文化的优势,还需要在“美美与共”的形式下实施的,所以更需要强大的人文学术的支持。

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大多来自于工业化,而与工业化互补的是手工艺。手工正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而手工的产物则来自,人和材料直接面对,直接接触。创造“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把人类作为一个不同人种和不同文化的合集。在这个合集中,每个人种、每个文化的个性都被尊重,并作为生活样式的引导。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普及的当下,手工文创可以借助网络社交和更加精准的分类推送,得以建立或进入到同一种文化或追求同一种个性的群体中。

工业化满足的是人类个体的共同需求,所以工业化引导的现代设计除了运用更新的技术,还在不断精炼出更准确的“人本人”来扫荡不同地方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文化多样性的消失。而手工艺术是在不同人的个性化追求进行补充。在创造产物上,工业化的特征是“精准但冰冷的机械痕迹”,而手工艺则是“粗糙但温暖的手工痕迹”。工业化创造出来的是“来自机械化的效率化”的生活,而手工艺创造的是“来源于文化的仪式感”的生活。在未来,这样的概念的出现也许会带来一场人类新的文艺复兴,我们希望这一复兴的中心在中国,而且通过“引领国际生活潮流”来达到这一目标。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27)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28)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29)

陷地留青”刻在猛犸牙材质上运用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30)

起源 · 传承

竹刻者,刻竹也,中国竹刻艺术源运流长,从学术、考古界观点认为,远在墨笔纸砚的发明之前,我国先民已经学会运用工具在竹子上刻字记事,应该先于用曽骨来刻画的甲骨文,我们今还有幸看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遗物,却很难再见当时的刻竹成品,主要因当时的落后的科学处理及科学的保存。但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中国竹刻艺术的源头,早在商朝以前,就己出现,这是毋庸置疑。    

汉代戴圣《礼仪.王藻》记载,西周了君臣朝会,手中所持的手板(古称芴)受命于君前也。天子以球玉(美玉),諸侯以象(牙),大夫以魚須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凡有指书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則書于笏,官位不同,芴的材质也不同,士大夫所持的手板,大都均系竹制狭长的竹长板子。都会在芴上刻画文字符号及刻琢出修饰图纹。在考古发掘出来的与芴几乎同时出现还有竹简、竹扇、竹笔杆、竹枪杆、竹蓝、竹弓弦、竹乐器、竹盒等等,应有尽有。南北朝时期根据《南齐书.明僧佋》记录,齐高萧道成曾将一件用竹根打造并刻纹制成的(如意笋箨蔻)赐给当时大隐士明僧佋。北周文学家庚信《奉报赵王惠酒》诗中"野驴照树叶,山杯捧竹根"。诗里体现出竹刻制成的竹根酒杯,映衬着高雅竹器与人文情怀的不解之缘。也从中反映出南北朝时期的竹器的应用的格调。不同时期出土的竹器,均刻有文饰,惊世后人。如湖南19号墓,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酒"卮",三足雕刻兽蹄精致巧工。汉墓出土的笔杆上阴刻书法,刻工拙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竹"勺"刻饰图文,线条流畅,优雅别致。现存日本正仓院的中国唐代竹刻制成的八尺,上面采用留青刻画,施阳文浅刻,刻画极为精致、具有唐代的艺术风格。由此可见,汉唐时期的竹刻在整个竹刻史上,已经开始有各种艺术化的刻竹技法发展,奠定了竹刻艺术化初级价段,发展方向受到文人士大夫阶层对竹生活器皿应用的影响,也促进了竹刻往雅赏及把玩艺术形式发展方向。

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33)

宋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时期,形成一支庞大而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宋代整个社会的艺术审美、思想要求,文化的繁荣、空前绝后。而竹有“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之句,是用竹来比喻有才华的君子的,君子作为儒学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一直是中国文人孜孜以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之一。因此,文人墨客对于竹的意象更介于无形与有形之间,生动而且形象地诉诸于情感的意蕴。“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铭刻着道德情操和精神的操守座右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以清峻不阿,坚贞高洁,高风亮节等品格诗意化地表现出东坡先生的人文情怀,映衬着内心精神的追求和获得精神的向往。也正因为竹在文人雅士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使一批批大文人加入的竹刻艺术制作及研究。促进的竹刻艺术的发展并产生了重大竹刻形式的变化,主要有书画艺术表现在刻竹技巧上的转换。将“天趣”与“人工”和谐而巧妙地融合。"诗书画印"四绝全面而深入艺术倾向和融入,促进了文人竹刻的发展趋势,使之成为了独特的艺术学科。

明清时期竹刻达到了鼎盛,出现的百花争艳的景象,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嶎然成风,竹刻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艺术含金量迅速攀升。    艺术风格从明时期的质拙浑朴到清时期的繁绮多姿。嘉庆十二年,淸代金元钰编著的《竹人录》。因作者是上海人,该书只收录了嘉定籍的竹刻家数十名。以个人传记注解收录成书,当观嘉定一禺艺人,风格多姿,叹为观止。当从《竹人录》中就可以梳理出竹刻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及艺术成就。  

刻竹之事,看似工巧造作,解笔法用于刀法,释怀随性施刻,器雅高格,背后承载着却是我国竹文化深厚的历史沉淀。探之玄古、太古民族发展之特微,地理犹骨肉,历史犹精神,世居黄河沉岸九曲及长江幽幽上下流域,正是在竹林生态环境下生产和演进出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与竹子结下不可拆卸的缘份。竹文化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文学、生产、艺术、宗教、风俗、建筑以及日常生活,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毫不逊于石器、金属,积淀了内涵丰富的竹文化源流。

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34)

从汉前文献及出土文物参研,再观之华夏民族的历史发展之特微,竹子是早期先民齐居、生活及生产相依相随,又因竹子之特性,外直内空、破竹而开、依形而用。因此,竹子是人类感知万物之启示,观其妙,观其用,使其生活中创造的竹器件之实用,揣摩其奥妙,修饰于造型,可以看到其踪迹,然排斥不开物事之变化,故纯綷遵循自然之形而上学,虚其心所以受道,实其腹所以可行知。竹子是非木非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使其自然美的运用。竹子的生活性器皿造型和装饰不断演变及广泛应用中,然后以现实生活相随且又相互促进之发展,奠定的竹工美之特殊性的起缘,百工之发展先河。

刻竹艺术形式成熟于唐,以装饰刻法为主。到宋文化艺术风气之盛,文人从咏竹、爱竹发展到养竹、玩竹,再后加入制竹及刻竹,最终成为文房重要的雅玩器皿地位,也沉淀了竹文化的丰厚内涵的基石,为后来明清时期形成了独特文玩四雅之首,并形成了发展的多支艺术性流派,刻竹技法多元化,艺术性及美学成系统完备的杂件门类学科,形成了民族特征的艺术风格。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31)

莆阳“二刘”
刘克庄的祖父刘夙,年少时与其弟刘朔皆师事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得其学问真传,时称莆阳“二刘”。陆游更称刘夙为“天下伟人”(摄影/林华青)

闽派的竹刻之源泉,从观闽中刘氏一脉,彭城流芳就是今江苏徐州彭祖之地,唐朝时人口迁入闽中,发展到宋代闽中刘氏不忘禄阁流光之祖训,后裔登进士有36人,曾有"一门三秘监三尙书,若虛两代五进士"的美誉,宋哲宗赵煦曾写诗称赞"试问江南谁第一,无人不道涵江刘",其中有北宋刘榘曾任工部尚书,善书法篆刻,兼玩竹木陶刻,把六书入刻进书房文玩的启蒙始祖,刘克庄《种竹》"借居未定先载竹,为爱疏声与薄阴。一日暂无能鄙吝,数竿虽少亦萧森。窗间对了添诗料,郭外移来费俸金。自笑明年何处在,虚檐风至且披襟"。人生不如意的不仕不弃的竹子情怀,闽中多竹子,刘氏后裔把竹当技当家,技为业精,后期刘氏儿女在抗元、抗倭、抗金英姿清流,贯穿着历史雄风深荡的迷雾,木兰溪的暗流,壶公山夕阳的余光,承载着刘氏儿女们几多屈服和荣耀。到了清中期涵江刘氏后裔刘材成不妄不仕,以竹传艺,以艺当家,一脉相承。始终坚持以文化艺,以文造艺、以文传艺,身教重于言教使竹刻之脉传承此今,当代刘氏第七代刘志高先生秉持家传古风遗脉,将诗书画印文人四绝化境爱竹玩竹之素志,以"为学、有德、以成、推新"四目制学。正如中国著名书法家、西泠印社社长钱君匋先生为他题写的《有酒做仙无酒做佛,恕气如竹喜气如兰》的词句。诠释出一种孤迥特立、独行不羁的人文精神。不求高贵而品自高,近世百艺衰颓之期,犹能清修雅伴,始终保持艺品不坠,所能仰之弥高。心灵物化之气格,格尽品修之要义,终成就了区域特色的以文化入刻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竹刻《莆田留青竹刻》名录。

【人文·艺术】《竹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32)

刘克庄

号后村。南宋著名诗人、词人、诗论家。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南宋后期文坛宗主,《全宋词》收其词30首,《四库全书》收其《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刘克庄纪念馆位于绶溪公园。(摄影/陈良锦)

竹刻的"流",指的竹刻在各区域独特及自身的历史,其中包括实际作品、创作经验、形式文化特征,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经历史漫长时空交和与融合中发展,也积累了丰富艺术成就。这些都是竹人先贤们在彼此彼地的生活创造而成,发源于生活中,又世代相继、川流不息、流廷于后世,所以称之为"流"。

宋明年间,闽中文风鼎盛,科举人才之多,全国居首,将诗书画印文人四绝艺术化境到刻竹雅事,逐渐融入书斋与生活中,渗透于文人墨客案头文玩清供,故技殊工拙,器尽其雅成就文房用具四雅之首,使之成为一门艺术门类,然而到清时,闽中从始至终以义抗金,刻竹雅事坠入泥潭,闽中竹刻后人背水离乡,使之香脉传承,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继而渐渐被当地所淡忘,这实在是整个区域时代的遗憾,但基本特征是发端于区域性的文化特色,反映出来了艺术经验还存在并发展着,后人的艺术创作不能不继承和借鉴,但又不能以硬搬和模仿替代,"源"与"流"两者不是平行,流是源的发展,源是流的起点,各个时代不息的历史之源,经创造者的开辟,形成为各个时期的艺术之流,不知源而难以识流,而不知"流"也难以把"源"变为具有一定水平的入流作品。刘志高先生严谨制学刻竹的智慧,开创的"陷地留青"刻竹手法,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刻竹工艺的发展,形成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竹刻艺术往高雅的观赏性艺术形态的发展,一个是刻竹工艺往通俗的生活实用器皿发展,雅俗并存。雅的文化带来俗文化的生活化,俗文化也促进雅文化的健康成长。

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33)

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34)

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35)

国家级非遗项目主体性传承人-刘志高的艺术人生访谈录(图36)